中媒资讯客户端
中媒资讯客户端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平台
工作人员
当前位置:首页  »  廉政法治
深度关注丨多地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 廉洁高效为民生
时间:2024-04-16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阅读:10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李云舒
图为重庆市九龙坡区城市更新项目中一幢改造后的居民楼。重庆市九龙坡区纪委监委 供图
       国内多个城市宣布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落地,广州发布全国首个城中村改造条例……今年以来,多地城中村改造项目积极稳步推进。
  在超大特大城市实施城中村改造,是改善民生、扩大内需、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为何聚焦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面临哪些重点难点,如何保障改造过程廉洁高效?
  城中村人居环境、社会状态和空间格局已不能满足新时代共同富裕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
  近期,北京市海淀区东升镇北部片区朱房二期城中村改造项目获得国家开发银行北京市分行首批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授信55.5亿元,首笔发放10亿元,实现全国首批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在北京成功落地。据了解,专项借款资金主要用于城中村改造的项目前期工作、征收补偿安置、安置住房建设,以及安置住房小区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
  城中村,是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历史产物。一方面,城中村是许多超大特大城市新市民的第一个落脚点,富有独特的烟火气;另一方面,建筑设施老旧、公共配套设施欠缺等问题,也困扰着城中村的居民。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叶裕民告诉记者,总体来看,城中村土地利用效率和产业技术水平较低,无证建设比例较高。从微观来看,城中村呈现出公共卫生安全隐患大,房屋安全、消防安全隐患多,配套设施比较落后,人居环境比较差,“住房贫困”比例比较高,社会治理比较难等一系列问题,亟待改造。
  202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按照划分,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成都等;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如青岛、合肥、长沙等。《意见》同时提到,“具备条件的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的大城市,可参照本意见执行。”
  当前,城中村改造项目正在各大城市加速落地。2023年至2025年,上海计划安排新启动3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每年新启动10个改造项目;成都第一批62个城中村改造项目获得国家专项借款支持,总资金规模逾1200亿元;至2035年,广州拟推进272个城中村(行政村)改造,涉及289个项目,涉及改造范围共计约15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118万,常住人口约515万,占广州全市常住人口约28%。
  3月29日,《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广东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批准,成为全国首个专门针对城中村改造的地方性法规条例。《条例》对城中村改造目标、改造方式、补偿安置方案、土地征收、纠纷解决等方面进行了规范。
  “以《条例》出台为标志,广州等超大城市城中村改造的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个根本性的变化就是,在城中村改造中,越来越鲜明的区域性、长期性、综合性的公益性追求,将取代渐行渐远的项目化、短期化、房地产化的投资开发模式。”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研究员冯奎说。
  城中村改造不仅是利民之举,也是发展之计、转型之策
  多名专家表示,城中村改造不仅是利民之举,也是发展之计、转型之策。
  “民生短板与治理风险是城中村改造的直接原因,实现住有宜居,积累人力资本,为中国式现代化培育新动能是改造的底层逻辑。”叶裕民说,通过城中村改造,实现居民住有宜居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安居而后乐业。
  既是民生工程,也是发展工程,城中村改造对于促进投资、扩大内需都能起到重要作用。
  “城中村改造,是修复内需和消费潜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引导和释放内需的必然选择。”在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看来,城中村是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最薄弱、短板弱项最突出的区域。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化、全覆盖,不仅能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能释放消费潜力,扩大内需。
  从客观实际看,推进城中村改造存在困难大、矛盾多、情况复杂的难点。由于各地城中村人口密度、产业情况等都有区别,必须综合资金、土地条件等具体情况科学研判,因地制宜推进。
  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求,城中村改造分三类推进实施。一类是符合条件的实施拆除新建,另一类是开展经常性整治提升,还有一类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实施拆整结合。
  在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吴付来看来,新时期城中村高质量更新改造,必须积极稳步推动城中村改造和保障性租赁住房同步发展,增加区位合适、职住平衡的高品质有效住房供应,联动促进城中村区域空间品质提升、新市民住有所居,产业结构升级等多领域系统优化。
  同时,城中村改造必须经历的长周期,也将带来一定挑战。据统计,城中村改造如果采取拆除新建模式,平均会经历10年左右的时间甚至更长。“这首先要求我们有定力,久久为功;其次,改造过程中需要对村民补偿住房和公共服务先行建设,这大概需要4年至6年时间,如果顺利的话,从第5年开始,村民租赁住房就可以大规模持续提供,一旦城市的城中村改造与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形成良

   
版权所有:全国商报联合会权益保护工作委员会
编辑出版:《中媒资讯》编辑部
京ICP备:2023016630号-1 
Copyright  2023 中媒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飞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