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梅州市“最美退役军人”表彰大会上,67岁的丰顺县爱国拥军促进会会长谌德旺起身敬礼的动作仍如当年在军营般标准。胸前那枚1979年参战纪念章与崭新的“最美退役军人”奖章交相辉映,勾勒出一位老兵从战场到市井的赤诚轨迹。从南疆炮火中的青年到粤东大地上的拥军模范,他用四十载光阴诠释了“退伍不褪色”的深刻内涵。
一、烽火淬炼:炮兵团里的“铁钩子”
1976年冬,20岁的谌德旺怀揣着对英雄部队的向往,走进了陆军第43军炮兵团。这支从东北打到海南岛的“王牌军”,赋予他最初的军人底色。因表现突出,他被选送学习特种车辆驾驶,成为全团唯一一辆8吨特种工程吊车的操作员。
为掌握这台“战场利器”,他在车底钻了无数个来回,把操作手册抄了三遍,蒙眼能精准挂钩,获“铁钩子”绰号。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中,这双手在炮火中创造了生命奇迹——迷迈山战斗的雨夜,两台152加榴炮深陷泥沼,敌人炮弹已在百米外炸开。他驾驶吊车从3公里外驰援,在及膝的泥浆中操作,将火炮安全转移。十分钟后,原阵地即遭炮击。
二十多天的战斗里,他没睡过囫囵觉,累计抢救装备17台次。部队凯旋时,他又冒烈日将陷入水塘的军车吊出。战后评功,他却把三等功名额让给战友:“修理火炮的战友离炮弹更近。”老团长后来评价:“这小子,战场上敢拼命,荣誉前能退让。”
二、转岗冲锋:电网上的“兵所长”
1980年退伍回乡,谌德旺带着战场作风走进供电局。从特种工程车驾驶员到城区供电所所长,他始终保持着军人的硬核——扛60斤配件爬800米高山架设线路,寒冬腊月冒雪抢修电路12小时,让千家万户亮灯后,冻紫的手还攥着扳手。
担任所长13年间,他推行“半军事化管理”:晨会列队、工具编号、抢修限时。成立的“老兵抢修队”承诺“故障不过夜”,台风天连续奋战36小时提前送电,获“电力铁军”锦旗。期间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各项指标全县第一,多次获评先进工作者。
2013年退居二线后,他拿出全部积蓄创办机电公司。带着5名员工住工地,60岁时爬上30米铁塔检查质量。10年间,公司从几人发展到260名员工(含30名退役军人),年产值从百万增至数千万,年缴税超二百万,成了地方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办公楼前“诚信如电”的石碑,是他对部队教诲的践行。
三、大爱无疆:拥军路上的“常青树”
“战友”二字在谌德旺心中重千钧。1981年起,他每年自费组织战友聚会,2017年更是跑遍粤湘皖三省,为腿脚不便的老兵派车,为困难战友垫路费,让近百名同团老兵重聚。湖南郴州的老班长李建国卧病在床,他派车往返千里接送;安徽阜阳的战友王长河凑不齐路费,他悄悄塞去2000元。聚会当天,老兵们穿着仿制军装在军旗下敬礼,《战友之歌》响起时,满头白发的他们相拥而泣。这场持续三天的聚会,他个人承担8万多元费用,只说:“战友情比钱金贵。”
2018年,借着国家成立退役军人事务部的东风,他推动成立丰顺县爱国拥军促进会并任会长。这个吸纳29个党政机关、数百名会员的组织,成了拥军优属的主阵地。四年来,他个人捐款超百万,带动捐物三百万,“八一”和春节必带队走访全县16个乡镇。
在烈士家中,他是“特殊儿子”。潘田镇烈士张胜的母亲刘阿婆独自生活,他每月探望,春天带她种菜,冬天添置棉被,深夜背突发胃病的老人跑三公里山路就医。20位烈士家属的住址和生日,他都记在小本子上,帮他们挑水、修屋顶,陪他们唠战场上的故事。“烈士为国家牺牲,我们不能让他们的家人孤单。”他说。
对伤残老兵,他倾注特殊关怀。参战伤残军人许军生因战伤后遗症卧病,情绪低落时,谌德旺坐在病床边鼓励:“你当年炸掉敌人碉堡是英雄,现在遇到困难,我们不能让英雄受委屈。”他帮着申请医疗补助、联系康复医院,许军生拉着他的手流泪:“促进会就是我的娘家!”全县37名伤残老兵的情况,都被他记在本子上:“张叔高血压,每月5号提醒吃药”“李婶家煤气灶老化,下周更换”。四年来,他为伤残老兵解决实际困难120多件。
驻丰顺部队的官兵们,都熟悉这位“编外后勤”。每年“八一”,他送去的不只是慰问品,还有“量身关怀”:为训练晒黑的战士备防晒霜,给营房更换12台老化热水器,帮5名军官家属协调工作。2021年冬天,黄土岭哨所漏风,他冒着寒风爬上哨所,连夜安装防风条和保暖被,战士们说:“谌会长一来,哨所都暖和了。”部队演习需要临时架线,他调派精锐施工队24小时完工,拒绝付费时说:“给部队做事,不谈钱。”
2022年盛夏,这份坚守绽放荣光——他在北京获“中华大地之光十佳新闻人物”,受全国政协副主席马培华接见,讲述其事迹的通讯获征文特等奖。面对荣誉,他只说:“我是兵,为兵服务是本分。
四、本色不改:老兵的精神坐标
获评“梅州市最美退役军人”后,谌德旺的生活依旧:清晨五公里跑步,被子叠成“豆腐块”,口袋里的小本子记着老兵们的需求。他资助20名贫困生,修两条乡村路,台风天带队救灾三天不回家。
如今67岁的他仍在规划新“战役”:扩建“老兵之家”、筹建参战老兵纪念馆、组织“红色宣讲团”进校园。儿子受其影响加入促进会,孙子听着他的战斗故事长大。办公室里,“中华大地之光”“最美退役军人”等荣誉与老兵送的“情系战友”木匾并列,后者被他摆在最显眼处。
从炮火中的“铁钩子”到电网上的“兵所长”,从拥军模范到精神导师,谌德旺用四十年证明:军人的本色从不会因岁月褪色。那颗跳动了67年的兵心,仍如当年在南疆战场般炽热,在梅州大地上续写着“战士自有战士的爱”。(图文/唐小勇)
责编:谢婷